近七成人把份子钱当负担 看黄历良辰吉日关机吧
时间:2020-07-26 14:56
一个月来,她共收到10份请帖,要随礼4000元。而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她,月平均工资不到3800元。
讲述
挣的钱都不够随礼用
小方在朋友圈发了条说说“快发工资了”,“这样一想,生活多美好呀!”
领到钱的喜悦,多少冲淡了之前的一些烦恼。
看着一对对新人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在为对方祝福时,她自己也越来越感到崩溃。
一个月来小方收到了10份请帖,包括9个结婚的、一个生孩子的,最多的一个花了她700元钱,少的则是200元。
请帖密集,很可怕。“对于工作几年有些积蓄的人来说可能还好,对我这种刚毕业、无任何存款的来说,要不找爸妈要,要不向朋友借。”
她说,过去的3个月,她平均工资不到3800元钱,根本不够随礼的。跟男朋友借了5000元钱,这才算撑了过去。
不过,一圈下来,这5000元钱也花得没剩下多少了。
数据
今年初以来
郑州3万多对新人领证
前两天,市民邓先生在朋友圈里发了条说说:“结个婚,脱层皮,死一回”。
老家在周口的他,和新娘是大学同学。由于某些原因,两人的婚礼没有选择在家举行,而是放在了郑州。
前期各种准备工作,让他忙得不可开交。
他只是在郑州工作的众多新人中的一分子。
来自郑州市民政局的消息,今年1月到4月底,郑州共有33368对新人登记,本月截至13日,有3377对新人领证。
如果要办婚宴,就意味着这7万多新人各自的朋友、共同的朋友、双方家庭的亲朋等,要随份子钱。
这还不算在郑州工作,在老家结婚后来郑请客的人。
行情
低于200元,都拿不出手
昨日,河南商报联合河南一百度进行的一项“随份子钱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截至昨日下午6点25分,单次随礼最少数额为100元的,占参与调查人数的54%;最少数额为200元的,比例约为43%。
参与调查者中,80后占了一半,月收入2000元到4000元的人群,占近六成。不过,在市民邢先生看来,随100元钱的,可能是之前的“行情”,现在的话,“低于200元钱,都拿不出手。”
他的观点得到陈先生的认同。陈先生说,2012年6月到2013年底,他随份子近2万元钱。关系一般的朋友是200元,近一点的500元,再多就是1000元。
而小方的圈子行情则要高一些,“500元。”“同学结婚,都在微信或QQ里讨论,人家都说500元,我怎么好意思说200元?”
昨日的调查显示,决定每次随多少钱的因素中,“和对方关系的亲疏远近”占五成多;“在朋友间随大流”,比例为44.1%。
苦恼
“被人情”的红包?
网友“小东”说,有些时候,送了红包,心里却觉得红包变了味儿。
他说,之前有个朋友,许久未联系,有天突然打电话,说要结婚了。“我在外地,赶不过去,就说,要不你把卡号发来,我给你转过去吧。”
“小东”说,对方在电话里拒绝了,可挂掉电话后,却把卡号用短信发了过来。
这让“小东”觉得不太舒服。
“平常不联系的人,突然打来电话,很可能是通知你,他要结婚了。”邢先生说,他有一天赶了四场,随出去1900元钱,“人情消费啊!”
“现在工作很忙,把心思都放在了维护和工作伙伴的关系上。除了几个关系很好的,朋友联系真的少之又少。”小方说,越是很长时间不联系,知道对方结婚,越是感觉不能不去,而且红包不能给少了。“就是那种越亲越不怕得罪,越疏远越怕……”
无奈
不能承受之重
张先生说,他每个月4000多元钱的工资,要还房贷,要交房租,还要随份子钱,平常还要开销……感觉“压力山大”。昨日的调查显示,近七成的人认为,份子钱已经成为生活的负担。
无独有偶。近日,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访问省内1206户城镇及农村家庭后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近年来人情消费支出有所增加。
在人情消费金额上,近五成的家庭年人情消费金额在3000元以上,13.35%的家庭在1万元以上,最高的四五万元。此外,超五成受访者认为人情消费已经成为生活压力和负担。
对于有人认为红包压力大的说法,张先生认为,年轻人随份子钱总有“赚回来”的一天,“想想每逢员工结婚都得出钱的领导们吧。”
观点
随份子,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郑州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明锁认为,社会大环境下,感觉不送礼就办不成事,礼金也越送越多,有的人甚至把收份子钱当作一种敛财的手段。
他说,份子钱本是起帮扶互助的作用,就像互助基金一样,但现在逐渐趋于庸俗化、市场化,丧失了原来的意义,是一种社会风气不好的表现,“有人认为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多送礼,多随份子钱,才会好办事,但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的能力。”
在张明锁看来,这需要人们从主观上改变,“应该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到自己的心意就好,不要助长这种歪风邪气的蔓延。”
省内知名评论员王攀则认为,在以往的熟人社会,有人办红白喜事时,街坊邻居随礼,带有一种“民间借贷”的性质,即办事儿花钱需要帮助的时候,街坊四邻来尽一份力。将来对方办事,自家再还回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通知别人随份子钱,更多的是一种宣告、告知的意思。但是红包越来越重,甚至变成了负担,这不仅背离了最初的“民间借贷”性质,也和“宣告”这一目的相背离。
他认为,大家要形成红包只是象征意义的共识,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对高额的红包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