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大河票务网 > 攻略游记

周末去八里沟看太行猕猴和梅花鹿的幸福生活

时间:2020-07-28 10:37

    河南省新乡南太行八里沟园区位于太行山腹地,河南和山西两省交界,园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国家级猕猴保护区。在这里太行千仞,鸟语花香,潭瀑相连,山涧溪水常年流淌。她不但是旅游观光、度假的胜地,还是万物生灵的天堂。在园区生活着一群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太行猕猴”,现在他们的种群繁衍生息,越来越“子孙兴旺”,据当地村民估计,八里沟园区猕猴有四大种群,总数量在700—900只左右。

    八里沟园区的太行猕猴是世界上纬度最北部的猕猴群落。属灵长目,猴科,猕猴属。太行猕猴体长43—55厘米,体重4—12公斤。多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属群居动物。猕猴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吃各种昆虫。善于攀援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有喜怒哀乐的表现。太行猕猴是哺乳动物,一般每胎产一仔。寿命长达20—30年。

    八里沟园区的太行猕猴在70年代经历了艰苦的时光。那个时候,中国还处于“人民公社”时期,人们缺衣少食,常发生人和猕猴“争食”大战。据当地村民讲,每年秋天,猕猴从高山下来,采食了人们种植的红薯、玉米等,“公社”就给社员们发步枪,到田里打采食庄稼的猕猴,许多猕猴为食物惨死。那时人和猕猴是“冤家”。

    90年代,八里沟园区当地村庄开发旅游,太行猕猴成为人们的伙伴。最开始,人们想方设法逮猕猴,把他们圈在“笼子”里饲养。结果发现,许多猕猴以绝食抗拒人类的“宠爱”,他们最终以气炸了“肺”而暴死。

    后来,开发旅游的当地村民,把猕猴的野养作为一种方法,在冬春食物短缺时,给予必要的辅助人工投料。这种方法,使得太行猕猴有了宽松的休养生息环境。

    2013年底,新乡南太行八里沟园区成立后,把太行猕猴的保护和饲养纳入制度化。建立了八里沟、天界山和关山景区猕猴饲养地,对野生猕猴进行定时喂养,弥补了猕猴们的冬季食物短缺,猕猴种群不断扩大。到现在普查发现,八里沟园区生活着八里沟猕猴群70多只,天界山“龙吟峡”猕猴群300多只,“抱犊村”猕猴群150多只,“关山”八里沟猕猴群200多只,八里沟景区红石河猕猴100多只。

    太行猕猴部落严格遵守“猴王”帝制。“猴王”是部落的领导,享有优先进食、交配等权利,“妻妾成群”,“皇儿”无数。

     母猴的发情期在每年的10月底,怀孕6个月左右,在次年的春末产下幼崽。这时,食物充足,有利于幼猴生存长大。但在其他时候,也有“偷情”的“男女”。

    2015年春天来临之际,方舟网拍摄新乡南太行冬季风光的航空摄像组走进八里沟园区。此时的八里沟养鹿苑,梅花鹿统一换成栗棕色的冬装。他们吃着香甜的干花生秧,就着山溪流下来的泉水,无忧无虑度过这个暖冬。 

    新乡南太行八里沟园区养鹿苑是中国北方人工饲养梅花鹿,历史比较久的鹿场之一,现在有106只东北亚种梅花鹿。在八里沟凤凰大峡谷、九莲山还有约100多只野生梅花鹿,他们是前几年放养的一批。最初放养有43只,现在经过繁衍生息,野生梅花鹿已达规模较大的种群。 

     梅花鹿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她以健美的体态,特殊的生活习惯,加之能辨别粮草,被古人称为“仙兽”。梅花鹿的毛色随着季节变化。夏季稀短,呈赤褐色,色鲜美丽,并有明显的斑点出现,似梅花状,故名梅花鹿。冬季毛厚密,栗棕色,白色斑点不明显。 

    梅花鹿公的有角,母的无角。公鹿角为一年生,每年4月份开始脱角。6月份新角长出2至3个叉,此时的角为软骨组织,成为鹿茸。至8月底完成角的生长,全部骨化。次年脱落重长。

    现在,八里沟景区养鹿苑占地10000多平米,辟有活动场地、喂食和宿舍区。四名员工照顾着他们的“饮食起居”。这些人工饲养的梅花鹿过着幸福的“小康”生活。 

    喂养梅花鹿的主要食物有干花生秧、豆粕和玉米。也要定时给他们打防疫针,预防疾病。八里沟景区养鹿苑已有10多年的养鹿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

    梅花鹿是八里沟园区的“明星”。他们是人们的朋友和伙伴。在春天来临时,八里沟园区推出欣赏梅花鹿活动,希望人们爱护动物,亲近大自然。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