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大河票务网 > 攻略游记

勐海:秘境中的茶香

时间:2020-08-01 13:59

勐海


  “勇敢者居住的地方”
  随着“一带一路”概念逐渐走俏,带着各种地缘政治的“带”和“路”也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勐海,是一个被“带”和“路”划过的小城,已经如珠玉 一般镶嵌在“茶马古道”上千百年,但真正走入公众视野,还是因为近年风生水起的普洱茶。我们走进勐海,就是为了寻访“普洱茶的老家”。
  
  勐海,傣语意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这个安静的边境小城位于云南最南端,居民以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为主,如今当地人进山时还保持着带刀的习俗。
  1961年,学界正在为茶的原产地是中国还是印度争得不可开交,巴达野生茶王树的出现,终结了这一争论,也使勐海开始为世人瞩目。巴达野生茶 王树有1800岁高龄,高32.8米,树基部围3.2米,附近还有另外三棵巨大的古茶树以及野生古茶树群。此后,树龄900余年的南糯山栽培茶树王,世界 上迄今保留连片最大的4.8万多亩栽培型古茶群落,1400多年前植茶、制茶、用茶的先民“濮人”(布朗族先民)……相继被发现。作为尚未被探索的茶叶秘 境,勐海吸引着越来越多爱茶人的目光。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寻找野生古茶王树。

  惯常印象中的茶园,是秩序的象征,茶株都排列成整整齐齐的方阵。但在勐海人眼中,茶园却是大巧不工的,茶树就像挑剔的仙草,只长在灵气汇聚的地方。
  勐海身处野性的热带雨林的怀抱之中,茶树,也像热带雨林中的原始物种一样,保持着最纯正的基因,在这里品尝到的,不是被人工驯服的台地茶,而是古色古香的“勐海味”古树茶,在人迹罕至的丛林中,还有保存完好的野茶树基因库,其中,巴达山是最有代表性的样本。
  每个茶山出产的茶有不同的味道,拉祜、布朗、哈尼、傣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不同茶山出品的勐海茶,融合每个民族的文化,加以调配,独特的“勐海味”就成型了。
  
  “武侯遗种”的传说
  相传,勐海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225年)到今勐海县境内南糯山,许多士卒无缘无故昏睡不起,百治 无效,于是诸葛亮将一手杖植于土中,手杖发芽着叶,蔚然成树,取其叶煨水煮汤,给昏睡士卒喝下,随即清醒。据说这些树是茶树。后来,每到清明节、鬼神节、 泼水节,当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纪念诸葛亮。这一传说便是所谓的“武侯遗种”。虽然传说有附会之嫌,但也可以佐证勐海种植茶树的悠久历史。
  勐海为何出好茶
  气候:勐海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如春,被称为“南方春城”。
  年降水量1300毫米以上,5 ~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81%,雨热同期,有利于茶树生长对水分的需要。
  光照好,光辐射的季节分布与变化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
  土壤:勐海境内的土壤主要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等类型,极适合茶树生长。
刚刚初制好的普洱新茶。

勐海普洱茶史


  勐海县有一座名为“大益馆”的民国式建筑,记录了当地大益茶厂的历史,也承载着整个勐海或者说普洱茶界的光荣与梦想。
  1910年
  石屏籍汉族商人张棠阶在佛海(勐海旧称)建起第一个茶庄——恒春茶庄。
  1924年
  腾冲富商董耀廷建立洪记茶庄。
  1925年
  玉溪商人周培儒建立可以兴茶庄。
  1928年
  鹤庆商人张静波在开办恒盛公茶庄。至此,云南的四大商帮(佛海帮、腾冲帮、玉溪帮、鹤庆帮)都在佛海有了自己的据点。以他们为代表,相继有20多家茶庄在佛海开张,生产出 “佛海款”普洱茶,使佛海普洱的声名沿4000公里的茶马古道广为传扬。
上 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是原生态普洱茶的保障。
下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各种生物存在着共生、寄生、绞杀等各种互动关系。

  1939年
  旷日持久的抗战,使得运送茶叶的商路不畅,佛海生产的大批茶叶无法运出,整个普洱茶产业链都极度萎缩。
  4月,一群特殊的外地人来到佛海,谈吐中不时吐露“普洱茶”几个字。他们是肩负神圣使命、信奉实业救国的茶叶工作者: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领导 者范和钧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张石诚先生,以及9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技术工作者。在热带雨林中,现代化的茶厂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建起来。
  在所有茶商都收缩战线时,这批人自己动手,砍树、打砖、砌墙盖起了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厂房,还从千里之外的香港购买茶叶加工设备,经海路运抵泰国,再由汽车转运,穿越缅甸和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最终运抵佛海。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