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将三皇尊古今——神农山·神农坛·神农文化
时间:2020-08-02 23:13
大河票务网讯:
巍巍太行山,莽莽苍苍,奔驰南下,抵达黄河北岸时戛然而止,神农山平地突兀,气势雄浑,万壑灵风亘古不衰地吹向怀川大地,孕育出许多志士贤哲。由此,山以人灵,人以山名,神农山声名远播,也就自然而然了。
神农山的自然景观堪称北方山水之代表,雄险奇绝、幽旷神秀,兼而有之。游走其间,移步换景,犹若人间仙境。尤其是神农山极顶的神农祭坛,建在天然的圜丘之巅,灵坛入云,群峰参拱,桃花溪陈前,白松岭踞后,钟灵毓秀,造化神功。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朝晖夕阴,自有万千气象!
相传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神农”曾在此繁衍生息,设坛祭祀,并开创了史前文化先河,功昭日月,万民景仰。2002年10月,来自全国的14位考古、古建专家对神农山一带众多遗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论证,认定峰顶上的古祭坛是炎帝神农祭天的场所,世界罕见,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建在高山之巅的神农祭坛。此坛始于炎帝、延至西周武王时期,时间跨度长达3000年左右。这一重大发现和权威认定,为沁阳神农山景区、焦作乃至河南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成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宣扬人文始祖功绩的圣地,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神农氏继伏羲氏而兴,至黄帝而衰,传八世,共五百二十年之久,距今约7000年以上。炎帝神农是一个强大的部落首领,“地过日月之表”,极言其疆域辽阔。据先秦文献记载和发掘考证的文化遗存证明,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造者,炎帝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传炎帝神农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以怡民情,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演天象。炎帝在南巡途中为民采药治病,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食断肠草而死。
神农祭坛选建在高山之巅自有其重大意义。一是此处风光无限,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二是坛高入云,似可摘星鉴月,距天神近而灵。在中国古人的原始信仰中,天体是先民们主要的崇拜对象,炎帝把祭祀的内容大致有三:一是祭祀天地诸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利用自然天象,如风雨雷电等向人们传受春种、夏管、秋收、冬储的经验,预报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防范等农业天文信息。三是祭祀伏羲和女娲。因伏羲和女娲是炎帝之前的民族首领和华夏盟主,是当时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类始祖,如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等,是神权时代的最高代表。由于当时科学文化极不发达,人们对神的崇拜是唯一的精神寄托和依赖,再加上炎帝是伏羲和女娲的继承者,所以祭祀羲皇是必然的。
根据史前文化记载,伏羲创造了河图、洛书,被后世称为先天八卦,他从天地阴阳的转化与演变中悟彻天机,从而揭示大自然的规律,并利用它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预测祸福吉凶。
在神农山峰顶那古朴圆形的三层祭坛上,炎帝赤着脚,围兽皮裙,上身纹着牛图案,燃烧着一堆圣火,圣火的前面供奉着牛、羊、猪等祭品。神情庄严而又虔诚地面向北方默默祈祷,手持火把,遥拜上苍;一愿神灵赐福万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愿羲皇庇佑斯族太平安康;三愿众神降恩,灾害不生,邪魔不侵,江山永固。炎帝左右各一酋长护坛,左手举火,右手掐诀,做踏罡布斗类法事。坛下众人跪地合掌,以头触地,依次叩拜。尔后,他们围着圣火灵坛跳起了舞蹈。舞蹈内容多是由原始劳动的动作演化的,如耕作、收获、采摘、狩猎、纺织、渔牧等。
神农山自古以来便是人们寻根祭祖的风水宝地。每年阴历三月初三日,怀府八县官民万人空巷奔涌神农山,山上游人如织,冠盖如云,沿途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值此时,神农山万亩山桃花次第开放,争奇斗艳。民间杂耍应有尽有。清代诗人窦可权有诗赞道:“缥缈
羲皇殿,炉烟炷一邱。社鼓千山动,灵风万壑幽。”当年的盛况可见一斑。
目前,神农炎帝、神农坛以及神农文化的整理挖掘和确认,对创建AAAAA级旅游景区的达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焦作山水,尤其是神农山的人文旅游资源增添了丰富的凝重的一笔,涂上了一层神秘的绚丽的色彩,使神农山成为一幅举世无双的远古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