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949实景演出:与英雄对话,触发每个人内心的情感
时间:2024-02-18 17:23
1949年,倒在重庆解放前夕的一群英雄,有着共同的信仰;70多年后,在歌乐山下的一群人也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打造《重庆·1949》、定制一个与剧同名的剧院,向英雄们致敬。
重庆1949大剧院开放时间:全年 09:00-21:00开放; 说明:具体演出场次以剧院现场公示为准
重庆1949大剧院地点:重庆市沙坪坝区杨双路磁器口古镇景区内
重庆1949大剧院团购价格:155元起
在线订票:https://www.dahepiao.com/jingqulvyou1/20220425246341.html
欢迎关注公众号:大河票务网ID:dahepw,获取最新重庆1949大剧院门票价格。
欢迎在各大应用商城搜索下载【大河票务APP】,购票更便捷,更优惠!
▲《重庆·1949》剧照。
《重庆·1949》一经推出,口碑持续走高,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青睐,口碑爆棚,“七一”期间,不少党员带着亲朋好友走进剧院,通过观摩一场精品舞台剧来感悟初心,汲取力量。为了让更多观众感受舞台剧的独特魅力,该剧于6月20日宣布了7月演出计划,由以前每周上演7场,到如今平均每天上演3场,甚至在7月1日当天,更是连演4场。
一天连演4场,演出团队的底气从何而来?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与英雄对话,触发每个人内心的情感
巍巍歌乐山,悠悠磁器口。7月1日上午,在磁器口古镇旁的重庆1949大剧院显得分外瞩目,吸引来往的观众驻足。当天,《重庆·1949》在此上演,这是该剧宣布7月排演计划的首场演出。扣人心弦的故事、精妙绝伦的舞台呈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奇特的视听盛宴。就像按动了时空穿梭的按钮,人们仿佛回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的重庆。
灯光亮起,舞台上,精彩的内容与精致的舞美相辅相成,舞台连同观众席一起旋转飞升,吊脚楼、长石梯、老牌坊,纤夫拉着木船,码头人来人往,甚至嘉陵江都在身边,重庆特有的城市元素触动人心。伴着音乐变换、舞台转动,观众座位也随之旋转,凭借高科技的舞台表现手法,观众们沉浸式穿越回“黎明”前的重庆,领略那段满含悲壮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
《重庆·1949》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为大背景,将炫酷的舞台科技与红色故事进行融合创作,讲述了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黎明即将到来的前夜,与敌人殊死搏斗、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
舞台上,渴望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金秀拒签自白书,即将被押送刑场,这些共产党人用平静又规整、坚毅又富有力量的和声高歌,特写镜头般的细节,触动着每个人的心。
面对这部燃点与泪点并存的舞台剧,观众卢亚飞与家人显得有些意犹未尽。演出后,她跟着演员们一同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此表达了她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听朋友说《重庆·1949》很震撼,得知7月1日上午加演的消息后,我一早就在官方售票平台买了两张票。”卢亚飞表示,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红色元素,深深地感染了她。“我先是被这部剧震撼的高科技效果吸引,然后就是一个个真情实意的故事,让我陷入深深思考。作为革命者,他们坚持信仰,放弃一切,就是希望后来人不再经历他们曾经的苦难,永远享受美好。我会永远记得他们。”
不忘初心,带着使命及感情突破难关
帷幕落下,掌声如潮。剧场里,重庆1949艺术团团长徐善涛眼里泛起了点点泪光。
▲《重庆·1949》艺术团团长徐善涛(前排右一)与演员们一起排练。
直到完成了7月1日全天的演出后,重庆1949艺术团的演员们都还有点难以置信。“一天4场,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完成了!”徐善涛感叹。
接到7月1日连演4场的任务,到与团队商定主演安排,还要调整演员阵容……所有的时间加起来只有3天左右。彼时,艺术团只有一套成熟的主演阵容,很多演员一度感叹“一天连演4场,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对于徐善涛来说,从艺术团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在时刻挑战不可能。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担任重庆1949艺术团团长是在2021年3月。“受疫情影响,我们的组建团队的时间一拖再拖。”去年3月我们开始面试演员,要在7月前正式演出,排练时间最多也就4个月,难度已经很大了。
回忆起首演前的场景,徐善涛更是用“崩溃”形容了他的经历。“距离演出首演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我们开始正式入驻剧场进行剧目合成。”徐善涛介绍,舞台和观众席分为5个圆圈,且360度可旋转,演员们如同画卷一般出现在观众眼前,犹如电影镜头一般拉近推远,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观众区和舞台相融合,形成沉浸式剧场。这意味着演艺空间与观演空间相互穿插,因为每个圆环都在旋转,在同一时间,不同区域的观众会看到不同的场景,这就意味着演员们在表演中的每一次协调、调度都是一次重大考验。
“在体育场训练时,演员们是在平面演出,一旦到了剧场,他们就需要在立体的石阶上重新调整,大家都很崩溃。”谈及排练遇到的困难时,徐善涛表示,这些都挑战着演员们的自信心,加之凹凸不平的石阶更增加了表演难度,真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难题,徐善涛给演员们召开“誓师大会”。随后,演员们纷纷要求加练,同时主创团队也重新优化动作设计、优化场景调度……在2021年6月27日,《重庆·1949》如期首演。在此次的加演任务中,徐善涛更是与团队一起从群演团队里挖掘了一批新的主演团队。
在剧中,几个主人公都是20来岁的年轻模样,脱下戏服,他们的平均年龄也只有21岁。参演如此庞大的一个大型驻场演出,无疑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我们的排演该剧初衷就是要把《重庆·1949》打造成一堂‘好看又好懂’的文艺党课,传播烈士英勇事迹,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徐善涛告诉记者,看着众多的观众走进剧院,他的眼中充满激动,“中国人内心都有红色基因,作为党员,我们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做到百场如一场,真正演进观众心里。”
精益求精,坚定不移往前走
歌乐山下,外形酷似表盘的重庆1949大剧院仿佛一座巨大的时钟。这是专为舞台剧《重庆·1949》而打造的剧院。华灯初上,不少观众呼朋唤友,等待一台好剧的开场。
此时,也是《重庆·1949》的技术总监肖龙江与他的团队争分夺秒,对剧场设备进行故障排查、抢修维护的时间。
▲剧团成员一起检修剧场设备。
“舞台上,演员们注重对革命烈士人性的展现和内心世界的塑造,赋予了信仰更多的温度。相比其他的演出项目,我在这个团队里更是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肖龙江介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他的本分,更是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的体现。
当记者见到肖龙江时,他正拿着对讲机和团队成员沟通,为演出做最后的准备。在工作间隙,肖龙江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虽然此前他曾为众多剧目做技术保障工作,但《重庆·1949》对他来说很特别。“演出上演前,我们需要提前3小时抵达做准备,此外还要进行剧院日常机械维护,加之7月以来,重庆连日的高温天气,团队十分辛苦。”简单交谈后,肖龙江与同事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演出的准备工作。
在肖龙江眼中,《重庆·1949》的技术团队和科研人员很像。技术岗位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160个独立顶部悬吊电机组成灯光舞美装置,超20台空中旋转升降的灯光车……光是5个能够旋转的舞台圆环上有磁器口、牌坊、轮船等各种实景造型,布景最低的16米、最高20多米、最轻的也有20多吨,要在五个圆环上以每秒1.2米的速度旋转,不能发生丝毫刮碰。而科研攻关,也讲究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整个剧场从顶棚到基坑一共分布了300多台电机以及3万多个控制点,而且机械之间还有附属关系。这就像5辆6层楼高的火车在室内跑,不能有声音,还要绝对安全、平稳,这技术难度可想而知。”肖龙江认为,这种科研攻关的心态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与《重庆·1949》的气质十分符合。“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像烈士一样,面临生死的考验,但我们从事的工作,都需要爬坡过坎,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