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想象的芭蕾舞动,演绎震撼视觉的红色经典。
它是上芭人对改革开放40年的献礼,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红色情怀的延续。
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以符合当代审美的海派芭蕾重新演绎老一辈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情怀。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是上芭立足经典、勇于创新的充分体现,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红色情怀的延续,更将几代人记忆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经典的场景片段、耳熟能详的动人旋律通过全新的、立足于当代的创作视角与诉说方式呈现在舞台上。
走进角色、扎根生活,用青春捍卫信仰,他们威武着却也浪漫着。
舞剧的故事从已经成年的红军战士潘冬子的视角徐徐展开,行军路上的种种与儿时的记忆相交织,令潘冬子更加坚定了信仰,那就是为救起更多的母亲,守护更多的家庭而英勇奋战到底。
火红的映山红里是母亲微笑的鼓励,闪闪的红星里有着父亲殷切的期望,那些成长的回忆在“潘冬子”的行军路上不断闪回,那片耀眼的红照亮了前行的路,也温暖呵护着稚嫩心里日渐坚定的信念。
有别于电影,编舞赵明尝试以成年潘冬子的视角进行叙事。舞台上,随处可见蒙太奇式的分切与组接,行军路上的记忆“闪回”构成了舞剧的特殊表达,时空交错中大小“潘冬子”的“对话”丰满了人物的情感,以及给出了最终成长为战士的动因。
每次行军犹如一种变奏,有时是急行军,有时匍匐前行,“潘冬子”的每一次回望都是对家深深的眷恋,那回望中有母亲温柔的抚摸、有父亲“举高高”的慈爱。
最感人的“抢背包”一幕是在父亲即将参军时,临行前,潘冬子紧紧抱着他的背包不让他走,几番争抢,父亲自怀中拿出一枚红五星,而这枚红五星最终印刻在帽沿上,也印刻在潘冬子的额间心上。
漫山遍野火红的“映山红”保留了芭蕾意境的唯美,幻化在舞蹈语言中挺拔的军姿展现了军人的气度,巧妙的队列变幻让枯燥的行军路有了记忆“闪回”的空间。
舞剧的音乐根据全新的故事结构进行度身创作,其中保留了《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经典乐段。舞美、服饰、灯光的设计则以中国江西的地域元素与芭蕾艺术诗意而浪漫的表达样子相融合,以中国芭蕾的独有词汇抒发炙热的革命情怀。
大胆的艺术手法、当代的舞蹈语言,演绎出革命精神和红色情怀。没有刻意运用炫目繁复的作曲技巧,而是符合芭蕾的特质、符合舞剧整体的剧情,让音乐自然地流淌出来,唤起观众的情感起伏,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随着《红星歌》的熟悉旋律,舞者一一谢幕,观众掌声久久不息。 惊艳震撼的视觉冲击,完全颠覆了电影的想象。
4月25-27日,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将登陆杭州大剧院歌剧院,以诗化的舞蹈语言演绎红色经典,让我们与潘东子不见不散。